您的位置: 机关党建

【先进事迹】一枝一叶总关情——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屈振年

来源:盟工信局 作者:盟工信局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9日 分享到:

  “屈书记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了”,这是“七一”前夕突泉县干部群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振年书记付出的辛苦太多了”“真是太不容易了”,人们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也带着心疼。
  是他,带领全县30万父老乡亲,弘扬“精耕细作,以苦为乐,不甘平庸,亲和友善”的可贵精神,与全县干部群众一道,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探索实践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一举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让父老乡亲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没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作风,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会实现”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突泉县,是革命老区兴安盟的5个国贫县之一,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2015年精准扶贫之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765户、23357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仅为2268元,产业基础薄弱,病残人口比例高是病根、穷根所在。

  “穷病”难治!“穷根”难拔!

  2015年11月,屈振年从县长岗位转任县委书记,如何让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这块土地“生金长银”,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激活“造血功能”,让陷于贫困的农民靠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是屈振年日思夜想的事情。
  突泉县正处在最佳黄金玉米带、奶牛养牛带上,老乡们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玉米,全县266万亩农田,玉米种植就占到170万亩以上。
  这里养牛的历史悠久,家家户户宽敞的小院和取之不尽的玉米秸秆,让养牛有了巨大优势。
  “发展养牛业,就是要发挥突泉人精耕细作的生产生活理念,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在固有的生产资源中追求最大效益。”屈振年在全县的干部大会上说。于是,突泉县创新实施“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让县域经济“骑在牛背上”, 让玉米产业和牛产业优势互补,玉米秸秆变成饲料支持养殖业发展,依托养殖业生产有机肥用于农业,实现“牛米”相融,良好发展,打造“牛米春州、杭盖突泉”。
  “牛产业”专班推进,政府、企业、银行、农户四大主体牵头带动,资金扶持、技术保障、风险防控三大保障体系建立。

  四年时间,全县牛存栏量从2万多头达到近17万头,数量翻了三番,肉牛养殖户1.9万余户,占常住农户总数的41%。到2021年底,全县牛存栏量将达到20万头;到2025年,全县牛存栏量将实现50万头,牛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突泉县还建成了两大龙头企业:东北地区最大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全盟最大的奶源基地——突泉县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提起书记抓养牛,突泉县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贾玉鹏有说不完的话。“屈书记目光长远,选择饲养安格斯牛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正确选择,现在咱突泉的老百姓手里就养了1万头安格斯牛。”
  六户镇榆树村,一个夹在两座大山之间的小村庄,人均水浇地面积不足1亩。在村子里生活了40多年的赵立彬觉得自己的命运跟这村子很像,被贫困左右夹击,动弹不得。不服输的老赵借了5万元“牧业再造突泉贷款”,买了4头牛,小日子很快 “反转”了。如今,这个仅有270户常住户的榆树村,牛存栏量达2435头,人均牛存栏量3头。
  “人均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这句由屈振年创作的顺口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依托牛产业,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纷纷当上了脱贫励志标兵。太平乡赛银花村69岁的李喜春从2头牛起步逐年扩大规模, 5年时间里卖了5头牛收入8万元,现在圈舍里还有13头牛,成为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养牛达人”。“政策不帮懒人,躺炕上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要勤劳肯干,脱贫致富不难。”成了李喜春常挂在嘴边的话。
  全县各乡镇、村屯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小群体、大规模,分户饲养、统一防疫”思路,采取“示范带动,梯次推进”措施,全县188个行政村中,有153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养牛。
  为了把牛产业做大做强、行稳致远,县委、县政府采取了政府担保、银行放贷的方式,让老百姓专心养牛。同时,组建“畜牧120”服务体系,建立188个服务点,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扶贫牛”还有其他扶贫项目的资金多数是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把这些扶贫资产管理起来?
  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屈振年带领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形成了扶贫资产双向追踪、三级定责、五权明置、五化运营“2355”管理模式。实现了扶贫资金全程风险防控,扶贫资产持续滚动发展,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2020年10月17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屈振年作为2020年荣获组织创新奖代表在北京主会场作首场事迹报告,讲述突泉县创新管理扶贫资产的典型经验。
  这一科学管理扶贫资产的有效办法和创新路径,还入选中科院“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全球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减贫案例,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突泉模式”。
  除了牛产业,屈振年还提出“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庭院经济发展思路,引导全县群众用好庭院“方寸地”,变成百姓“聚宝盆”。紫皮蒜、果树苗、芦花鸡……全县近8000农户参与到庭院经济中,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我们看病不愁了、我们致富有产业了、我们盖新房子了、我们有小轿车了……”在进村入户采访中,脱贫后的突泉老百姓发出了幸福的声声赞叹。
  扶贫不漏一户,帮困不落一人。突泉县坚持民生第一,抓好政策落实,纵深贯彻精准扶贫方略,量身定制精准脱贫举措,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累计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6037户,完成易地搬迁1359户、2901人。
  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累计补贴贫困户医疗费用1913万元、商业保险费用505万元。在全区率先启动“大病县助”政策,发放救助资金1479万元,惠及大病患者906人次。
  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两免一补”政策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6.73万人次。保障农村安全饮水,累计投资6700余万元。着力实现政策兜底,将13135名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特困供养范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未纳入低保、五保范围的65周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家庭病床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400元生活救助。
  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创业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25万人次。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这样一个把田间地头、羊圈牛舍当作办公室和研究所的县委书记,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那人行啊,他对老百姓体贴,干工作也实,我给他打满分!”突泉镇永宝村72岁的老党员黄贺林说。
  “屈书记总来我家看我这牛养得咋样,正是有了他的督促,我这牛才养得个个溜光水滑。”太平乡赛银花村69岁的李喜春说。
  “这些年屈书记没少关心我、鼓励我,这个仓房就是他自掏腰包给我盖的。”杜尔基镇红光村74岁的老党员孙占山说。
  “屈书记工作务实,对群众生活各方面特别关心,周末是我们村的常客。”杜尔基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王福东说。
  “只要我加班的时候,一定能看到屈书记办公室的灯在亮着。”突泉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安永鹏说。

  
  “虽然底子薄,但只要有不甘平庸的精神,突泉县未来可期”

  
  抓产业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2019年,突泉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启动实施“5211”工程,按照“五业联动、百亿攻坚”发展思路,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能源、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精密铸造、新型建材“五大产业”,每个产业年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以上,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工业税收达到10亿元。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屈振年逐企调研、精准施策,工业经济稳中求进,量质齐升。
  “十三五”期间,突泉县累计实施重大项目100项,引进招商项目31个、到位资金30.68亿元,全县新增科技创新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家。一大批招商项目落地投产,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炭气电液肥项目开工建设,老爷岭风电二期项目并网发电,5G高速数据线项目建成投产,5万套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项目填补全盟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空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与传统能源齐头并进,一幅百业齐兴图崛起、万民合力建突泉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可谁知,这些项目的背后,作为“总指挥”的屈振年付出了多少艰辛。
  突泉县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生态文明先进县,蓝天、白云、草原、山地、丘陵交织绘就的美丽生态,赋予了“杭盖突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托资源禀赋,屈振年提出:“以休闲度假游、采摘体验游、乡村特色游”为核心,打造“杭盖突泉”文旅区、“牛米春州”农旅区、“草原能源”工旅区,加快实现文旅、农旅、工旅的深度融合。  
  通过充分挖掘利用田园风光、农耕文明、历史文化等资源,推动了城市与乡村互动、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融合,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和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山水休闲度假游、四季采摘体验游、乡村民俗过境游为主体,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山水田园”旅游品牌,明星湖、赛银花游客中心,南湖驿站、自驾游营地等建成使用,成为阿—海—满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如今,突泉县一二三产投资平台健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春州物流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哈拉沁园区、辽金文化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八大园区”规模逐步壮大。

  “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期望常在屈振年的耳畔回响。多年来,他始终聚焦如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我家的老房子住了差不多30年,一直都在烧煤。我们这点收入买新房根本不敢想,亲戚都笑我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如果政府不改造,可能一辈子都没希望住新房子了。”抚摸着新房里的白墙、瓷砖,居民陈福祥有说不尽的感慨。
  “十三五”期间,突泉县完成县城棚户区改造2643户,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66.02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17.8平方公里,东城新区成为突泉的“门户”和“窗口”。
  为了提升城市的“内在美”“外在美”,突泉县把循环经济、绿色节能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率先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把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等管线都纳入到一个“腔体”内,不仅解决了“马路拉链”问题,而且投资一次,可以永续利用。为减少棚户区改造的“大拆大建”,给平房区接入水电暖气以及排水系统,让小平房华丽转身“城市小别墅”。
  地下综合管廊、绿色节能小区、下沉式自然集雨绿化等工程……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节能举措的实施,一个以“绿色节能”为底色的魅力生态宜居“泉城”正悄然兴起。
  全区单体面积最大的体育馆和全区首家旗县级速滑馆投入使用,让小县城有了可以承办国家级赛事的体育场馆。县乡两级文化活动室设备、文体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让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一直是屈振年的牵挂。通过不断论证尝试,县里采取“公助民营”的模式支持养老机构发展,在土地出让、政策补贴方面给予企业扶持,探索出“普惠养老、医养结合”的新路子。
  走进突泉县新建成的嘉合养老院,院内绿草茵茵,音乐喷泉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几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正在舒展筋骨。
  “我今年92岁,能住在这样的养老院是我的福气呀!我的卧室和卫生间都有呼叫铃,只要一按铃,工作人员两分钟就能来,住在这里很踏实。”嘉合养老院年纪最大的老人姜桂茹说。     
  “每天早晨7点,我们的护理人员会为老人进行血压、脉搏、呼吸等检测,针对新入住的老人会有一个7天的跟踪服务,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嘉合养老院院长诸葛鸿佳向记者介绍。
  “嘉合养老院项目总投资3723万元,由企业自筹3227万元,申请中央发改委预算内投资496万元。作为突泉县‘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的民生项目,嘉合养老院是全县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标杆。”突泉县民政局副局长任士材说。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首诊在当地,转诊要双向,上下有联动”,突泉县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结防所以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 个乡镇卫生院共17个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成立突泉县医疗集团,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使全县各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怎样改善提升农村人口生活居住环境,屈振年又在如何做好乡村垃圾处理上做起了文章。2018年,突泉县出台了《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投资4246万元,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设施设备,实现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持续推进厕所、污水改造新方法,建立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2020年,成功承办全区、全盟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现场会,作为自治区唯一旗县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把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亲和友善的服务精神充分体现在为民上,就一定能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好”

  党员干部能不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据位置、树立威信,把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关键还得靠党建引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屈振年始终把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他常说,党建工作抓实了就是生产力、就是凝聚力、就是战斗力。
  在屈振年的主持下,突泉县在全区率先开展“清风干部”评定。评定对象为: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在岗的科级、正股级干部、村级“两委”成员。对确定的“清风干部”人选,通过公示栏、党群“心连心”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全面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共同监督。
  “评定‘清风干部’的那几天,心情真的很不平静。我的工作能不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同,心里在打鼓。公示结束,知道自己被评定为‘清风干部’后,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也有了继续加油干的动力。”作为突泉县首次评定的“清风干部”,学田乡宣传委员、太平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蔡云峰谈起自己的感受毫不讳言。
  “开展‘清风干部’评定工作,就是从廉政勤政方面评价干部,让老百姓心里服气,干部心里有底,对提升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推进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屈振年的真实想法。
  县委坚持在一线考验和识别干部,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注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工作,把扶贫一线作为发现人才的“竞技场”和“试验田”。全面推行“双书记”周例会制度、定期集中培训制度、经费待遇保障制度、督查考核激励制度,保障驻村干部住得下、蹲得住、干得好。
  刚刚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李珺,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如今已任职突泉县妇联主席。
  2014年,李珺在突泉镇双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将父亲去世、没人照料的两个贫困姐弟接到自己家里上学,从此变换了两个孩子的人生轨迹。2019年,李珺又到太平乡大青山村任第一书记,她带着村民们外出参观学习、全村发展牛产业,还组建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使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成为样板村、先进村,乡亲们亲切地称赞李珺是“大青山的女儿”。
  在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还有“扶贫夫妻”庞亮、吴晶,“抱娃扶贫”杨永跃、“跑腿书记”赵景龙……这些人奔忙在群众中间,让党组织和党员的名字绽放异彩。
  “干部群众要经常接触,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屈振年的大力推动下,突泉县创新开展“六项实事、六到村户”工作,全县3875名干部与4.8万农户建立定向帮联关系,4452名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5611件。
  党员干部每两个月走进包联群众家中,跟老百姓说说掏心窝子的话,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为民办实事“最后一米”,架起干部群众的“连心桥”。

  目前,全县已开展9轮到村8轮到户工作,成功开展了“万人学习讲堂”“万人志愿服务”“万人文化体育”等特色活动,实现群众“人人有活动,生生有爱好”。
  “各位农牧民朋友大家好,新时代文明广播又和你见面了。”早上7时30分,突泉县的广大村民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小到村里事务,大到国家政策,新时代文明广播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拉近了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突泉县全面开展志愿服务进万家、暖民心活动,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榜样引领、文化惠民、健康教育等文明实践活动。全县党员干部职工走乡村、进园区、入农户、到田间,把贴心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太平乡马吉拉湖村的老党员刘更良是文明实践小广播的“忠实粉丝”,最近他在听百年党史播报,还记起了笔记。
  “岁数大了,不能去村部和其他党员一起学习,但这些志愿者三天两头就到家给我读党史,我要好好学习党史,永远跟着党走。”刘更良激动地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屈振年创造性总结归纳出 “4365”工作法,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载体、明确办实事的清单、开新局的举措,推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向纵深发展。

  全县2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各机关单位、社会公益组织成立了“我是医生·我帮你”“我是团员·我帮你”“我是文艺爱好者·我帮你”等各类“我帮你”志愿服务队123支,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环境卫生整治、普法宣传、送戏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1300余场次。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在突泉县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屈振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进取、干事创业,共同书写着“牛米春州、杭盖突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这是屈振年担任县委书记以来带领家乡父老捧回的一项项荣誉,像一个个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镶嵌在近5000平方公里的突泉大地。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党中央号召你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坐在观礼台上的屈振年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他和现场的所有人一起喝彩、一起欢呼。
  回到突泉,他依旧奔波于家乡的美丽山水,向全县干部群众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分享“七一”庆祝大会盛况、共同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前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征程漫漫,惟有奋斗。
  脚踏家乡热土,满怀赤子深情,屈振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 址:内蒙古乌兰浩特市铁西北路46号 电话: 0482-8267125 传真: 0482-8267091 Email: xamjwbgs@163.com

兴安盟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 网站标识码1522000034 蒙ICP备2021000429蒙公网安备 15220102010051

Copyright 2015 www.xa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